为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守护老年消费安全,促进老年消费公平,江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养老安全消费警示,提醒广大老年人,警惕以销售“养老产品”、提供“养老服务”等为名目的诈骗行为,守好自身的养老钱。
陷阱一:“保健产品”骗局
假借“保健产品”坑害老年消费者的行为屡见不鲜。这类产品通常通过免费赠送礼品、讲座会销、免费旅游以及高新科技噱头等手段促销,且在销售过程往往夸大功效,混淆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的概念,混淆医疗器械和普通产品的区别,宣称具有药用治疗功效,利用老年人追求健康的心理诱骗其高价购买,不仅导致老年人财产损失,甚至威胁生命健康。
提示:保健神药坑骗人赔了钱财又伤身
1.从正规渠道获取科学的保健常识,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寻医问诊,到正规的商场购买产品。
2.要牢记保健食品属于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3.不要轻信所谓偏方、特效药,神药,看到“最新技术”“最高科学”“祖传秘方”等用语时,更要格外警惕,因为这些用语在包装盒上不得使用,很有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陷阱二:免费“养老服务”骗局
一些不法分子经常假借“名医”“专家”的旗号,租用场地,擅自提供无资质“免费诊疗”“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关爱”等养老服务,诱骗老年人缴纳会费、购买养老床位、预交养老服务费甚至落入非法集资的陷阱。
提示:免费服务藏猫腻非法集资隐患大
不要参加来路不明的助老服务活动,一旦提到收钱或预交保证金等字眼,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透露个人信息,多和家人沟通商量,并向有关部门咨询,防治落入非法集资的陷阱。
陷阱三:电信诈骗
近年来,电信诈骗频发。不法分子冒用机关、银行、通信运营商等单位名义打电话或发短信,诈称赠送、返款、银行扣费或透支等与金钱利益有关的事件,不少老年人因此上当受骗,导致财产损失。
提示:不接听陌生电话不下载不明软件
1.最好不要接听陌生电话。万一接听了,也不要轻易相信。特别是一旦陌生人在电话中提出汇款、转账、垫资等要求,千万不要相信更不要轻易汇款,如果无法辨别,及时咨询子女、亲属或公安机关,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2.不建议参加非官方渠道扫码注册送礼品的活动。被要求下载来路不明的APP时,直接拒绝,更不要轻易把手机给他人操作,以防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陷阱四:“投资理财”骗局
一些不法分子冒充银行从业人员或金融机构人员,以高额分红、售后定期返利等手段,诱骗老年人购买虚假理财、投资虚假项目、参与非法集资等。
提示:高额回报风险高投资理财请三思
1.面对大额投资理财、入股项目,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高额回报意味着高风险甚至是诈骗。
2.多与家人沟通,多渠道了解项目是否真实存在,同时,切莫相信不法分子的“完美蓝图”,防止血本无归。
3.主动学习投资理财知识。明确投资理财不同于银行储蓄存款,各种理财产品均存在一定的风险,投资前按要求进行风险能力测评,注意适度投资、分散风险,既不要“押上全部家当”,也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陷阱五:代办“养老保险”骗局
不法分子谎称认识社保局、人社局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提供代办养老保险服务,诱骗老年人一次性缴纳高额费用,交钱后,又以“材料不足,缴纳不成功”,需“打点关系”等借口,利用受害人急于求成的心理,步步紧逼,催促老年人缴纳多笔“手续费”。
提示:代办保险乱象多勿贪小利吃大亏
1.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最新社保政策,不要道听途说,应前往相关部门按照正规流程缴纳养老保险。
2.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可以继续缴费至满15年后,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3.千万不要相信“热心朋友”的代办服务,不要想着走捷径图小利,否则很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
陷阱六:“以房养老”骗局
近年来,还有一些不法分子瞄准了老年人的房子,推出所谓“以房养老”项目,利用老年人掌握的理财知识和信息不充分等特点,或者忽悠老年人抵押房产贷款,将贷到的款项投资于号称每月可得10%-15%的高息“理财项目”;或者诱导老年人将房产处置权交给“理财公司”,导致老年人钱房两空。
提示:房产抵押要谨慎机构卷款跑路快
1.自己的房子才是实实在在的财产和保障,不要轻易将房产抵押贷款,更不要轻信所谓的养老房项目。
2.通过正规途径和手续购买商品房或进入养老社区,办理过程要亲力亲为或请子女、亲属代办,必要时做好公证,不要将钱转交给陌生人或“代理机构”处理。
妥善保管好票据等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先行与商家协商,协商不成可以向当地消保委(消协)组织投诉,或拨打当地12315投诉举报。
特别是,如果遇到疑似涉老“食品”“保健品”诈骗等重大线索,可直接向江西省市场监管局举报。
声明:本网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江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养老安全消费警示发布于202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