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由重庆市民政局养老处指导,重庆大学唐仲英基金会项目资助,重庆大学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支持,重庆市南岸区益友公益发展中心主办的“重庆市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研学营”(以下简称“研学营”)正式开营,来自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参与养老服务具体实践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共40余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重庆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刘大伟致辞时表示:在重庆举办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研学营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重庆养老服务领域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重庆在全国以最快的速度率先实现了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及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全覆盖”,二是重庆更多地采取了“民建公助”等不同于发达地区的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然而,当前我市养老服务的痛点难点正是“社区养老”,希望重庆大学以研学营的方式汇聚养老领域的政府部门、实务机构、研究专家等共同探索社区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产出一批研究报告和资政建议,推动重庆老龄事业与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主任、重庆大学唐仲英基金会项目负责人张邦辉教授详细介绍了研学营项目背景。研学营属于唐仲英基金会资助项目“公益慈善事业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实践研究”第二阶段的行动性研究。“银发浪潮”与“家庭结构变迁”共同呼唤着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面对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双重困局,“回归社区”的互助式养老成为破解养老问题的有效出路。因此,该项目高度重视和聚焦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及其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探讨的关键性问题是:如何在中国的文化和制度下促进资源整合以及激活市场、社会力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当然,解决该问题决不能纸上谈兵,而要汇聚各方的实践智慧,推动政府、实践界、学术界的跨界讨论。因此,研究团队创新设计了研学营模式,以此探寻、总结、提炼符合于中国本土的养老方案。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宝教授系统阐释了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研学营的整体框架。他首先抛出了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养老责任的边界及合法性问题,即哪些责任应由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来推进?哪些责任应由个人通过市场行为来解决?哪些责任可以通过邻里互助来解决?又有哪些责任归属于家庭?儒家文化传统对于养老问题做出了一套稳定的秩序安排,尤其是以孝道为基础的家庭养老责任体系,那么现代化对于传统养老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冲击?哪些主体应该对这些冲击承担责任?二是养老服务的模式及有效性问题,中央明确提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结合的服务体系,那么国家、市场、公益组织乃至家庭如何进行合作?如何在合作中有效推进养老服务质量?这就需要引入公共管理的跨部门合作研究,甚至引入以行为科学为基础设计养老服务流程,以此增强养老服务质量建设。其次,提出了本期研学营重点研究的“三大议题”,即“中心带站”的模式与经验、站点社会化运营及品牌项目、中心与站点支撑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以及“两大支点”,即政府的制度创新与监管体系建设、行动主体的能力建设。通过这些研究,研学营试图解决上述关键性问题。最后,简要介绍了研学营的运作理念、运作模式及往期成果。
分 享 环 节
分享主题:“中心带站”的经验与做法
主要内容:第一,合展对老龄化需求市场的研判以及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优势、劣势、挑战和机会等;第二,合展在建设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探索出的经验,包括“因人施策,分类提供服务”、“搭建平台,叠加效应”、“区域差异化,无固定模式”等;第三,从资源整合、线上服务、线下宣传、服务包设计等方面介绍了合展培育养老服务市场的典型做法。
专家点评
渝北区民政局书记周文静:
合展养老已经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在养老服务领域,值得大家深刻思考的关键性问题是:中国在完成儒家传统的居家养老向现代化的社会养老过渡时,应当为老年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如何提供?就现实而言,为何部分养老服务中心的入住率不高?对于“中心带站”,渝北区的实践可以提供三点建议:一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必须由专业人士管理和运营;二是社区养老服务站最好是运营中心的养老机构选派团队直接运营和管理;三是中心可以依托站点拓展居家养老服务,这是确保中心能够生存发展的关键做法。
重庆科技学院副教授陈仙歌:
我很赞赏合展养老的做法,从中看到了四点重要经验:第一,精确定位服务对象,为收入、教育等特征属性不同的老人提供了“差别化”服务;第二,把握机构自身优势,进而切入养老服务市场、推进机构能力建设;第三,积极推动资源整合,形成了较成熟的养老服务资源网络;第四,线上线下宣传相结合,提高机构在老年人中的知晓度。但这也有三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是线上服务在老年群体中接受程度;二是“中心带站”以及资源网络搭建的具体模式;三是养老服务领域的人才建设。
分享主题:养老服务空间社会化运营经验
主要内容:仁爱社工运营两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点的具体过程、典型做法和经验反思。其中,九龙坡区民安华福社区养老服务站案例提供的经验是:链接企业、医院、个体商户等多元主体资源促进服务高绩效,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创建积分制度推动自我服务。渝北区富安社区老年大学案例提供的经验有:推动老年大学由公益型转向普惠型,创新治理结构推动老年大学长效运行。
专家点评
重庆大学副教授胡晓芳:
仁爱社工的这两个项目都做得十分扎实。第一个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基于社区特征及老年人需求设计站点服务内容、资源动员、组织培育等经验,第二个案例则展示了仁爱社工创建“富安社区老年大学”这一品牌项目的做法,尤其是如何构建治理结构的。其中,老年人的参与是两个项目有效执行的关键,是需要重点探讨的
重庆大学副教授钟兴菊:
仁爱社工分享案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老年人为养老服务做出付费行为?仁爱社工已经在高收入群体中针对此问题探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仍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第一,如何考虑养老服务对象的主体性?针对不同群体,如何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尤其是付费服务?第二,站点独自运行模式向“中心带站”转型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制度化的手段确保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层?
分享主题:养老服务品牌培育过程及经验
主要内容:益友公益一直倡导“促进居民自治——用居民的力量解决社区的问题”,“独居老人的暖心汤”即是在该理念下培育出的品牌项目。该项目历时六年,范主任首先分阶段详细阐述了该项目培育过程:志愿服务阶段、项目形成阶段、项目推广复制阶段。其次,总结了项目具有持续活力的原因:服务切口小而易达成,挖掘本土志愿者,培育志愿队伍及志愿者。最后,提出了项目执行在安全风险、服务质量风险、持续性风险等方面的难题。
专家点评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陈瀚谕:
范主任分享的项目很有意义。这个项目为老年服务带来了三个“度”:关怀独居老人的“温度”、服务老年人的“宽度”、拓展服务时间的“长度”,这些经验为养老服务项目设计提供了重要借鉴。尽管如此,该项目也存在至少三个挑战:第一,服务资金的可持续性。如何去募集政府部门、民间社会中养老服务资源?第二,服务质量的专业性。面对老年群体纷繁复杂的需求,如何保证服务质量?第三,服务效率的保证。此项目未来若要拓宽服务内容,同时想提升服务效率,二者应当如何平衡?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宝:
对于仁爱社工、益友公益分享的内容,有三个值得探讨的议题:第一,如何做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关键在于抓准老年群体需求,仁爱更多是自身的探索,益友则是借助社区的本土精英。第二,如何培育社会资本?两个机构在推进养老服务项目的过程中,不断吸引社区居民参与,使得社区的粘连性社会资本得到积累,这又会促成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参与。同时,他们也为社区链接了不少外部资源,这又属于连接性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的积累过程是怎样的?两类社会资本在此过程中存在何种互动?这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研究的问题。第三,养老服务如何标准化?对于微观的养老项目,哪些是可以标准化的?哪些是不能标准化的?即标准化的范围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品牌项目的推广复制十分重要。
提 问 与 共 创 环 节
基于本期研学营的分享内容和专家点评,学员们结合机构养老服务具体实践,提出了诸多困惑与问题。主要包括:“如何做好养老服务项目线上筹款?”、“初到社区开展养老服务,志愿者怎么来?有了志愿者之后,又如何促使其持续服务?”、“老年大学的师资力量从哪里来?”分享嘉宾一一回应,详细解答,现场讨论气氛十分活跃。
益友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范南兰介绍了项目筹备情况,该项目在前期的招募宣传中就获得了来自政府、学界以及从事养老领域服务组织的高度关注,研学营将以共创工作坊和实地研学行等形式持续探讨社区养老服务创新。
关于“服务创新研学营”
“服务创新研学营”是重庆市南岸区益友公益发展中心与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宝教授共同设计的社会创新模式,旨在通过议题研学推动重庆本土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2020年至今,先后实施了“青少年服务”“乡村振兴”等议题的研学营,支持超过100家组织获得有效经验,促进机构发展。
关于益友公益
重庆市南岸区益友公益发展中心(简称益友公益)是创建于2014年2月的本土支持性枢纽型社会组织,以“倡导益友精神,支持公益发展”为服务使命,致力于通过社会组织与公益人才培育、社会服务创新与行动研究、行业生态营造与公信力建设等服务,促进重庆地区公益组织专业可持续发展,于2021年获得民政局“AAAAA”社会组织评级,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善的力量”重庆年度十大影响力机构等荣誉,在“重庆市青年社会组织公信力排行榜”中连续多年位列榜首。
声明:本网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行业支持|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研学营首期活动纪实发布于202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