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是民生要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6亿,约占总人口的18.7%,人口老龄化基数大、发展快,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提出,“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如何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多方便可及、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铺好养老服务“三张床”
与财政兜底的基本养老、完全市场化的高端养老相比,普惠养老更强调构建一种面向社会大众、主要依靠市场供给且由政策引导的养老服务体系。它通过对养老服务价格和质量的合理引导,最大程度地满足普通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
居家、社区、机构是实现普惠型养老服务的“三张床”。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然而,目前发展“三张床”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资源依然不够,同时已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何文炯指出,一是城乡之间配置不均衡,农村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但养老服务资源严重短缺。二是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之间不均衡,总体上看前者供给过剩,而居家养老服务不到位,合适的家庭成员少且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能够上门提供的服务比较缺乏。三是养老机构入住“冷热不均”,地段好、服务好、价格低的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其他机构则入住率低。因此他建议,要从满足老年人需求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高度,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重点是稳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薪酬水平、社会地位和职业预期,培养更多专业化的照护服务队伍,提高失能失智老人及其家庭购买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能力。此外,也要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控制其建设规模和修建标准,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城镇老年人口密集老城区养老机构“落地难”问题,拓展养老机构的社区日间照料功能和居家上门服务功能。
比传统居家养老多了更加优质的服务,比机构养老又具有离家近、环境亲、更经济的优势,当前,社区养老成为很多老年人的新选择,也是政策鼓励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满足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各地社区特别是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力度不断加大,比如设置电梯、无障碍坡道、健康食堂、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等等。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付媛媛认为,当前社区养老模式的市场化运作环境尚未形成,各地运行的社区养老服务仍以政府推动为主。“可考虑拓宽资金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企业、非营利机构和家庭四方投资的格局。”
为普惠型养老插上数字化翅膀
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并不意味着提供一模一样的服务,而是补齐传统养老模式的短板,更好满足老年群体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的需求。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融合,智慧化养老模式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专家指出,中国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普遍增强,财富积累及消费能力有一定的增强,这些也为智慧养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工作与福利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王晶认为,智慧养老是多方共赢。从政府的角度看,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可以解决居家服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体现政府公共服务方式的转型;从公众的角度看,相关平台可以提供以需求为导向,精细化、个性化、全方位覆盖的公共服务;从企业的角度看,“互联网+物联网”为养老企业创造了新商机,通过设备搭建和数据传输,也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分析。
目前,一些地方或企业正在搭建综合性、聚合型的养老服务平台,同时具备养老功能的APP应用、可穿戴设备、智慧家电等不断面世。“‘互联网+’时代的养老服务制度创新可以有几个着力点,”王晶提出,一是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养老企业中的应用,强化服务机构的养老服务信息采集能力,实现政府、社会服务组织和企业之间的数据集成,提高信息使用效率。二是支持现有平台企业为养老服务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服务,实现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对接。三是逐步加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互联网养老服务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家庭网络体系、社区网络体系的能力建设。四是规范“互联网+养老”服务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智能养老服务企业的准入资质,规范医疗护理等具体服务的实施标准。
当下浙江正在加快打造的“浙里康养”多跨协同应用,旨在通过打通政府部门间数据、链接市场数据及社会数据、形成群体数据和空间数据,更好地为老年人及家属提供养老地图、福利直达、探访关爱、家庭养老床位、云上老年大学等微服务,让每位浙江老年人都能享受有保障有质量有活力的福寿康宁生活。期待浙江的数字化改革能够为创新丰富智慧养老新模式,让老年群体共享数字时代红利提供更多探索。
声明:本网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普惠型养老服务如何实现?听听专家怎么说发布于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