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商业养老保险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区分。保单期限较长的储蓄保单,或者退休之后才能领取的保单,都可以被定义为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原则上,含有终身领取功能、承担长寿风险、采用行业标准化条款的产品都可纳入商业养老保险统计范畴,具体的产品形式包括传统寿险、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
参考海外市场,对照国内,我们预计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并不会是核心角色。因为商业养老保险的核心功能是保值,增值作用有限,因此不能充分分担第一和第二支柱的养老支出。
■优势:“产品+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的养老保障需求
(1)保险产品不仅可以提供储蓄功能,也可以提供保障功能,所以保险公司可以围绕多元化的养老保障需求,提供差异化、综合化的一揽子保险解决方案,构建“大养老”生态圈。保险公司在发展人身险业务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客户数据,包括客户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财务数据等。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描绘客户画像,更有利于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保险解决方案。保险公司可以以养老保险产品作为核心,驱动养老服务、养老社区,打通社区养老、护理和传承的完整养老服务流程。
医疗护理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需求之一,保险公司可以充当养老服务产业链的连接者,为客户对接相匹配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客户利用个人养老金账户购买养老保险产品,在保险公司提供的养老体系接受医疗和养老服务,而保险资管则对养老金进行管理,实现养老金财富的增值保值。如果能实现上述的养老生态圈闭环发展,则有利于控制养老保险成本,成为保险公司在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中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保险公司可作为养老产业的投资者。养老产业投资资金量需求大、周期长,这与保险资金的特点相契合。目前,包括泰康、平安、国寿在内的各大险企均积极布局养老产业,根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截至2021年3月,已经有10家保险机构投资47个养老社区项目,床位数达超过8.4万个。尽管目前的养老社区主要是针对高净值客户,但随着保险公司在养老产业的布局深入推进,未来商业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医疗、长期照护等服务或将实现有效结合。
(2)商业养老保险可以提供保底利率,也可以提供年金功能以对冲长寿风险,能够满足投保人在安全稳健、长期增值、长期领取等方面的综合需求。在“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资金信托等资管产品纷纷“打破刚兑”,实现净值化管理。在这一背景下,商业养老保险是目前市场内唯一可以提供保底利率的产品,收益的确定性较高。此外,无论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养老年金还是正在试点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都是在达到一定年龄后以被保险人的生存为保险金的给付条件,因此保障期限长,可以较好对冲长寿风险。
■劣势:增值作用有限,难以充分分担第一和第二支柱的养老支出
(1)投顾能力偏弱。与银行、券商及公募基金的理财顾问相比,保险公司的代理人以销售保险为导向,对股票、债券及理财产品等资产的了解有限,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投顾人才,因此将来在提供养老金投资顾问的服务方面,专业能力或有不足。参考海外市场,美国、日本等国家个人养老金的理财顾问也主要是证券公司的经纪人。因此,保险代理人的专业投顾能力还有待提升。
(2)增值功能有限,吸引力不及其他产品。因为保险产品一般具有保底利率,风险偏好较低,提供的增值功能有限,经常无法抵御通货膨胀,所以对大部分的客户而言,保险产品的吸引力相对有限,往往不如公募基金、理财等产品。
我国保险公司在资产配置上主要以固收为主,以满足保底收益的要求。2020年,保险公司整体保持以债券、银行存款(含现金及流动性资产)和金融产品为主的配置结构,其中债券占比37.7%,银行存款占比9.7%,现金及流动性资产占比4.9%,金融产品占比14.2%。在个人养老金发展初期,稳健的投资风格与养老保险资金对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求相契合。但随着将来个人养老金的发展逐渐成熟,投资限制预计会逐渐放开,固收为主的投资策略难以满足客户多元的投资需求。因此,长期来看,保险产品难以充分分担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养老支出,不太符合个人的养老诉求。
(3)经营难度更大,股权融资相对较难。养老保险资金与年金属于长期资金,长期资金应当对接长期资产。但国内债券市场缺乏长期限资产,短期债券占比极高。保险公司无法对冲长期险产品所带来的利率风险,这对股东资本不利,所以股权融资的难度相对更高。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保险行业配置缺口最高的前三位资产是债权投资计划、信托计划和债券,分别有64%、53%和47%的保险公司存在配置缺口。
声明:本网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保险公司:以产品为核心驱动,打造养老服务产业链发布于202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