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中旬至今,北京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全封闭管理已经80多天。封闭管理期间,家属探视暂停,老人“不进不出”,心理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状况。

封闭不封亲情,隔离不隔爱。在这个特殊时期,养老机构也需要筑牢疫情防控的“心理防线”,让老人心静身安。


小小通话器 老人和家属“隔窗”聊天儿

一部小小的通话器,拉近了老人和家属之间的距离。

在西城区国投健康长者公寓的落地窗外,每天都会有家属和老人“隔窗相会”。在这里,老人不但能够和家人见面,还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和家属聊天。原来,这是院方为缓解老人焦虑情绪的特别举措。

公寓全封闭管理80多天,对于院内的近190位老人来说不啻是一种考验。国投健康长者公寓副院长盖广介绍,自从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这一次的封闭管理是最长的一次。两年多来,虽然老人对封闭管理都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家属也比较理解,但老人在情绪上的波动仍不可避免。例如,有的老人会经常询问什么时候能开放,家属什么时候能来探视。随着封闭管理的时间越来越长,老人询问的频率也出现上升趋势。

“封闭管理之前,我们是鼓励家属来探望的。”盖广说,院内居住的老人平均年龄都在85岁以上,需要家人的照顾和关爱。实施封闭管理后,安全毫无疑问成了第一位,但工作人员对老人的心理需求也依然很关注。“我们经常帮助老人通过视频或电话和家人沟通,但这种方式毕竟有局限性。老人还是希望能够近距离地和家人交流。”

怎么能够让封闭管理的老人离家属更近一些?银行柜台的通话装置,给了工作人员启发。原来,国投健康长者公寓紧邻阜成门外大街辅路,设有沿街的落地窗。以往,经常有家属隔着窗户看望老人,但由于隔着厚厚的玻璃,双方需要很大声地说话,或是打电话交流。“如果安装一部通话器,交流不就方便多了?”

在本轮疫情中,院方安装的通话器派上了很大用场。小小的通话器,不但缓解了院内老人的焦虑情绪,也让家属探望老人变得更加方便。为了方便老人和家属,院方对一楼的家具进行了重新布置,在窗前摆放了沙发;在室外,工作人员还摆放了两把椅子,好让家属能够和老人多聊一会儿。

两个月来,这种无接触的探访方式深受老人和家属欢迎。一位老人高兴地说,有了通话器,大大缩短了和家人的距离感,心里别提多舒坦了。由于通话器太招老人喜欢,甚至还出现了排队等“见面”的情况。


封闭管理的养老机构安装通话器,让老人和家属可以面对面交流,“隔离不隔爱”。

“我们看着老人的笑容多了,心里也很高兴。”盖广说,在封闭管理之下,老人非常安全,而且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这段时间里,老人不仅需要吃得好,更需要心理上的呵护。

线上阅读 让老人平静下来

老年人有了心理问题,往往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会通过种种反常举动来表现。“比如,有的老人会‘没事找事’,还有的会吵架、骂人,或者频繁打电话给子女要这要那。”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薛晓萍说,大部分老年人,尤其是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物质条件上并不匮乏,但是却亟需心理上的慰藉。

“给老人买这买那,不如陪老人多说说话。”薛晓萍表示,疫情之下,封闭管理的养老机构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薛晓萍是老年公益阅读平台“银龄书院”的创始人。十几年来,她带领老年人通过阅读走出阴霾,获得内心的平和。“阅读是让老年人平静下来的最简单的办法。”

“银龄书院”的读者中,有大约10%的老人是住在养老机构。疫情突如其来,为了不让这部分老人觉得被遗忘,薛晓萍结合阅读平台的特点,利用网络和广播,组织起一系列特色活动。每天早上6点,她就和义工在微信群里发“早安卡”,带领老人们一起朗读古诗词,邀请老人参加线上活动。

本轮疫情以来,薛晓萍已经组织了十几场线上活动,每次都有300多人参与。老人们在微信群里纷纷晒出自己拍的照片、小视频,焦虑的情绪在转发、点赞中消散了。

每天晚上八九点钟,微信群里的信息依然刷个不停。这时,薛晓萍就会在群里“检查”,提醒老人早点儿休息。“疫情之下不能出门,很多老人养成了刷短视频的习惯,对手机严重依赖。”薛晓萍说,老人对手机依赖,归根结底还是孤独。好在,老人相对来说比较“听话”,看到提醒后,也就乖乖地睡觉了。

为了鼓励老人把疫情“熬过去”,薛晓萍的“银龄书院”每周的课程都排得很满。她动员老年人参与制作有声读物,在电台带领大家读书,深受老年人欢迎。上周五,她在电台讲的是《不生气不生病》,很多老人一听书名就乐了。

随着全市疫情整体进入扫尾阶段,许多老人对疫情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薛晓萍说,越来越多的老人不再害怕病毒,但是害怕寂寞。而阅读带来的新鲜感,可以转移老人的注意力。因此,为了让老人“有事干”,她有时会特意讲一些比较难的诗词,让老人去查字典,从而远离不好的情绪。“我们做了这么多,就是希望让老人能够‘心静身安’。”

开通热线 随时倾听老人心事

新冠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尤其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与病毒赛跑”的紧迫让更多人有了切身体会。这段时间里,一些人出现情绪焦虑、食欲下降、失眠等现象,在部分老年人身上,疫情对心理带来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

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勇介绍,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不但会给人带来精神负担,甚至还会引发身体上的反应。例如,想睡觉却总也睡不着,没有重活却总感到很疲惫,吃饭没有胃口,总是莫名其妙地想咳嗽等等。“有的人甚至到医院做了检查,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病症。其实,这些症状都是心理问题在身体上的表现。”

此外,有的人在面对疫情时出现过激行为,原有的矛盾更加凸显,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影响个人、家庭的正常生活。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加上老年人体弱多病,使用智能手机不熟练等特征,无助感进一步加深。

据了解,孤独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老年人会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强化自我并封锁内心,不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从而逐渐疏远社会,形成孤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默默地承受孤独带来的痛苦。在孤独、恐惧之外,老年人还容易出现幻想、抑郁、偏激、多疑等心理问题。

为给老年人抗疫保驾护航,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开通了老年心理服务热线,对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心理干预。两年来,这条热线已提供老年心理咨询服务4500多小时,服务老年人群700多人次。郭勇介绍,本轮疫情以来,受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老年家庭在疫情下矛盾增多,老年人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一个积极乐观的老年人,是很少发生心理疾病的。当他感受到家人给予的重视以及大自然给予的馈赠时,通常都是积极乐观、自信且充满正能量的。”因此专家介绍,在这个特殊时刻,来自家人的支持尤为重要。

对于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来说,保持健康的情绪,还有一个环节必不可少。这就是坚守在一线的照护人员。在封闭管理期间,照护人员与老人朝夕相处,他们的精神状态,将直接影响到老人。在这场“共克时艰”的大考中,养老机构一线工作人员也在默默地守护着老人。

声明:本网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北京养老院封闭管理80多天,看养老机构如何筑牢“心理防线”发布于2022/06/07

相关推荐